10
2025
-
01
Author:
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进入下半场之际,后来的新能源品牌想要复制★“蔚小理”的成功轨迹已几无可能。究其原因,时机已逝。
未来★,新能源整车领域的投资机会或将进一步收窄★★★。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指出,整车领域的投资重点将转向兼并重组,而智能底盘、高阶自动驾驶★★★、智能座舱★★、800V SiC及超充等新兴零部件领域仍存在投资机会。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
然而★★,当前市场油电竞争越发白热化★,油电价格呈现趋同趋势。这导致新能源品牌的盈利空间要比同规模的油车品牌更低★。而且,新能源品牌的盈利模式更为复杂,其规模化和盈利节点与产品定价、配置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★,难有统一标准。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>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>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>
聚焦新能源市场★★★,在51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中,近半数品牌月均销量不足3000辆。而月均销量超过1万辆的仅有14个品牌★★,其中13个为自主品牌,另1个为特斯拉。也就是说★★★,和极越体量相同的新能源品牌,占比庞大,然而月合计销量仅是比亚迪的七分之一。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
当前★★★,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优胜劣汰进程正在加速,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。乘联会数据显示,前十大车企已占据国内汽车市场85%的份额。在新能源领域★,仅比亚迪一家就占据超过30%的市场份额,前十大企业更是掌控着约80%的市场。相比之下,极越等低销量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★。
极越倒下,其实昭示着汽车市场优胜劣汰进入新阶段:背靠实力雄厚的股东或国资支持的新能源品牌★,如果月销量仅维持在两三千辆水平,即便品牌发展态势向好,一旦被股东或资本市场判定缺乏核心竞争优势而停止投资,也难逃破产或退市的命运★★。
值得注意的是,汽车市场不止一个★★★“极越★★★”。这些车企有着相似特征:虽有大企业背书,销量也呈上升趋势,但是规模效应尚未形成,且发展速度显著落后于市场平均水平。
极越闪崩再次验证了“潮水退去方见真章★”的市场规律★。在这场行业动荡中,每个参与者都难辞其咎,但最终承担损失的,还是普通消费者。
有互联网行业人士分析,华为与小米两家企业凭借在手机领域的深厚积累★★★,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制造经验和供应链体系。其家居电子产品用户可以有效转化为汽车产品的潜在客户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在国内拥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★★★,目标客户群基础广泛。★“只要产品不差,就不缺人买单”。
高合汽车和哪吒汽车就是典型案例★★,仍在努力自救。部分企业直到穷尽所有自救手段后,才无奈退出市场。大家对此唏嘘★,却能坦然以对。即便是车主,也大多平静接受★★。此前威马汽车破产之时,有车主对盖世汽车表示,有心理准备,“车也开了好几年”。
理想汽车最初是顶着争议入局增程赛道,成功占据该细分市场30万价格区间的制高点,并带动了整个增程市场的繁荣。“蔚小理零★”的成功★,源于他们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共同成长,并且初期还有试错机会★,进而能在激烈竞争中逐步突围。假设极越能与理想等同期起步并实现规模化交付,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。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>
以部分新能源产品表现为证:即便是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50万辆的上汽通用五菱,也没有明确表态已实现盈利★;蔚来、零跑、小鹏等年销量达20万辆规模的企业★★,财报仍为亏损状态。
相比之下★★★,目前表现向好的头部新势力普遍由创始人直接管理,团队中也不乏汽车行业资深专家★★★。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
对消费市场而言,极越的崩塌损害了消费者对非头部新能源品牌的购买信心★★。考虑到汽车不仅是一次性购买行为★★★,还涉及后续维修保养★★★、系统升级等持续服务★★。受极越影响,非头部尤其是产品力和品牌力都一般的新能源品牌★★,后续被市场选择的可能性或变窄★★★,进而加速行业洗牌进程。
近年来,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,行业资源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销量不佳、经营困难的车企退市或宣告破产已不再罕见★★。
这一事件或将重塑行业对职业经理人选择的评判标准,使其更加注重专业背景和行业经验。
对资本市场而言,有证券人士分析,二级市场投资者将更加谨慎地筛选投资标的。这无疑会加大低销量但处于上升期的新能源品牌的融资难度。虽然一级市场对此类风险早有预期,造成的影响也相对有限,但能够成功上市的新能源品牌终究是少数★★。
“我们坚定看好小米★、华为及传统头部车企未来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★”★,有业内人士如是说道★★。但对于“极越们”,预测则不容乐观,★★“大部分同样月销2000/3000 的新能源品牌,很可能被市场淘汰”★★。
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,中国汽车市场现有121个在售且本土生产的品牌,其中本土品牌89个★★★,合资品牌31个★★★,外资独资品牌(特斯拉)1个★★。
同样是低销量品牌,新能源面临的困境一般更为严峻。要知道,仅动力系统方面,新能源车的制造成本就比燃油车高10%-20%左右。业内人士指出,燃油车企年销5万辆即可实现规模化、10万辆可达到盈利拐点。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>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>
然而,市场给予“极越们”的生存时间已然不多。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,汽车行业仍处于激烈竞争阶段★★,尚未达到相对平衡的市场格局。
然而,极越汽车24小时★“闪崩★★★”仍在业界掀起轩然。谁也未想到,面对危机★,极越管理层消极应对★★,公司就地解散★。吉利和百度两大股东仅承诺解决员工社保和用户售后等基本问题★★★,并未提出新的注资计划。业内专家普遍认为★★,极越想要★★“起死回生”的希望渺茫。
在极越事件后,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分享了其创业思考。他强调创业者要保持清醒认知,即便是超大企业成立新业务的成功率也低于10%,创业者切勿过度★★“自我神化”。在实践层面★★★,他认为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完成从0到1的突破★,“创造不可替代的用户价值,这是创业者和大企业发展新业务的共同必经之路。★”
李想特别指出创业初期的市场策略:跨界进入成熟的大市场,应以更低成本★、更高效率、更深入的思考,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“小天花板”,优先培育核心用户群体的品牌认知和忠诚度。“进入从1-10的阶段,再去补齐短板,扩大地盘。”
与极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倒闭的新势力车企。那些企业大多缺乏强大企业背书,在失去资本市场支持后,仍在积极寻求自救之道——通过直播带货★★、四处寻求新融资渠道★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等多种方式力图重振旗鼓。
回顾“蔚小理”创立之初★★,中国新能源(600617)汽车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:传统车企尚未大规模入局★,市场竞争相对温和,各细分赛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。同时,由于市场选择有限★,消费者对新品牌的包容度较高,品牌认知还未固化,加之当时资本市场热情高涨。这些条件共同为第一批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。
极越的突然倒下,对仍在运营的二线新能源品牌造成了较大冲击。这一事件向市场传递出一个不太好的信号★★:经营状况欠佳的新势力车企★,无论背景如何,都可能难逃倒闭命运。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
这种优胜劣汰是汽车行业的必然趋势,初创品牌的上升通道正在收窄。而与极越同期入局的华为和小米汽车的成功模式难以复制。
从销量层级来看★★,月均销量低于3000辆的品牌高达50个(合资12个★★,自主38个);月均销量突破1万辆的仅有43个(合资12个,外资独资1个★★,自主30个);而月均销量超过5万辆的仅有比亚迪(002594)和特斯拉两家,分别达到30★.9万辆和7★.4万辆。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
这一事件促使业内人士、投资者和消费者等各方★★,重新审视现存二线新能源品牌的可持续性。
500)this★★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
头部企业尚且如此★★★,更遑论极越这类月销仅3000辆左右的新能源品牌★。在资本市场趋冷的环境下,这些企业面临的资金链断裂风险更为突出★★★。
500)this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>
在复盘极越闪崩的报道中,业内认为管理层专业能力的缺失是关键因素,而非产品本身的问题。以CEO夏一平为首的管理团队多来自互联网行业★★★,缺乏汽车制造经验,导致“外行指导内行★”的困境★★★。
正如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所言,互联网企业进军制造业必须首先理解传统汽车行业的特点★★★,“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生命周期有本质区别,用互联网思维看待制造业往往会犯下致命错误★★★。★★”
当前汽车产业整体产能已超过5000万辆,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整体产能利用率仅为50%左右,有待提升。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提升★,全产业链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行业关键命题。
在当前竞争对手林立★、各细分市场渐渐变成“红海”的环境下,“极越们”已难觅缓慢成长的空间。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指出,随着整车市场集中度提升,汽车产业链正进入深度整合期,那些盈利能力薄弱、造血功能不足、规模优势有限、技术创新乏力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。
500)this★★★.width=500 align=center hspace=10 vspace=10 rel=nofollow/
然而★★★,极越的案例进一步打破底线★★。即使有百度和吉利这样实力雄厚的股东支持★★★,一旦资金链断裂,崩塌速度却反而更快。对这两大股东而言,极越已沦为“不良资产★”,加上与其核心业务关联度低,果断放弃反而是明智的止损之举。
2025-01-29
2025-01-29
2025-01-29
|d88尊龙app安卓TINNOVE梧桐科技荣获盖世汽车金辑
2025-01-29
2025-01-29
2025-01-29
2025-01-29
2025-01-19